2016年12月19日 星期一

【親子教養】惱人的慣性應對姿態

【惱人的慣性應對姿態】

這一個禮拜天氣陡降,三三屢屢睡過頭,連上學都遲到了,也就沒空練琴。
週六一早,我要求三三練琴,因為一週沒練,手感生疏了,再加上練的是新曲目,三三練起來格外痛苦,不時發出哭泣和抱怨的聲音,不停的對我說著:「我不會,我為什麼要再一次,我不想練了。」
面對抱怨的情緒久了,我的語氣從一開始的「就是不會才要學,你已經會看譜了,慢慢算,總是會對的。」慢慢的,三三強大的負面情緒,惹的我的情緒不自覺的也上來了,於是我說:「要學琴,就得練琴,不然就不要學了,你一直哭一直叫,對學琴不但沒幫助,也惹的我很不舒服,搞的我現在很生氣!」
後來,我帶著川川和一一,下樓拿羊奶,留三三一個人在家裡練琴。
說也奇怪,我一離開,家裡就沒再出現鋼琴聲。
回了家,打開門一看,三三在畫畫。
我看著三三,問:「怎麼在畫畫?不是應該要練琴嗎?」
三三突然抬頭跟我說:「媽媽,我不想學琴了,所以我不用練了。」
面對三三的拒學,我的慣性姿態瞬間湧上腦門,把我的心思都佔據了,我善於反諷的激將,於是我說:「真的嗎?太好了!我終於可以不用再逼你學琴了!也不用累死人的再帶你去上鋼琴課,所以你真的想清楚了嗎?」
三三點點頭,表示她想清楚了。
當我發現我說的激將話術絲毫沒有動搖三三的意念,我氣惱的往上加碼,我說:「那你以後不能碰我的琴哦,因為那是要留給願意學琴的孩子的。」
一旁的川川立刻說:「媽媽我可以碰嗎?」我爽朗的回著「可以」。
在不停的往上加碼反諷和激將的過程,三三都只是噙著眼淚,壓抑著情緒,即使有小小的不甘心,但她始終壓抑著情緒,堅持著不學的決定。
過程中,我沒有覺察,只是不停的往上加碼反諷和刺激的力道,諸如:「鋼琴是留給學琴的孩子的」「沒去學琴的日子得去褓母家」等等。
等我覺察到自己的行為和語言應對時,我覺得自己真是糟糕,因為反諷式的激將法,是我過去慣用的應對姿態,一時情急下,我又走回老路了。
這場反諷的角力賽,我輸的徹底,不僅輸了孩子,更輸了對彼此的關愛與信任。
我嘆了一口氣,要說現在比過去好的地方在哪兒,可能是覺察的能力快上許多吧,但此時此刻我心情極度不好,所以還是得花上一些時間來沈澱一下。
我同三三說:「你不想學琴了,媽媽知道了。媽媽現在心情不好,得進房間休息一會兒,你和妹妹在客廳玩吧。」
回到房間,我細細審視自己的感受,在感受層次,我覺得我受傷了,因為我努力陪著孩子去學琴的時光都白費了,我彷彿看見我陪伴孩子的意義與自我價值趴在地上了。我在房裡感覺寒冷,那種冷就像失戀一樣的感覺,我覺得真是不可思議。但是我明白,我還是非常愛孩子的,不管她學不學琴,我都是愛她的,只是此刻我把學琴和愛她劃上等號了。
沈澱了一會兒,我決定把學琴和愛她這兩件事,徹底的獨立開來。
我喚了三三進房,我嘆著氣,說著剛剛媽媽說話不怎麼好聽,真是對不起,因為媽媽聽到你不學琴就心急了,其實媽媽是很希望你學琴的,但是媽媽知道,你不學,一定有你的理由,媽媽願意尊重你,你能告訴媽媽,妳為什麼不願意在學琴了嗎?
三三怯懦的說:「我其實還是好想學琴,我也好想練琴,可是今天練琴一直被媽媽罵,我就不想練琴了。」
此時此刻,三三說出內在的恐懼和原因了,她把害怕被罵和學琴這兩件事情,綁在一塊兒了,其實她是想要學琴的呀,我應該更早就要幫她釐清的,而不是把時間浪費在激怒對方的言語上的。
確認好三三是真的想學琴的,我很快和三三討論,下一次,如果我們又在練琴的關卡上起了爭執,應該針對問題「媽媽很兇,希望媽媽溫柔一點教琴」以及「三三學不會,在抱怨之前,先告訴媽媽不會的地方是哪個音,而不是一直說不想學了」,直接闡明,而不拐彎抹角的把問題和另一件事情綁在一起,來行威脅的手段(其實三三說不再學琴,也是希望媽媽能在練琴時溫柔一點,但媽媽沒看見背後的語意,彼此錯失了溝通的機會)。
溝通很難,其實不是難在對方無法溝通,而是難在自己無法覺察問題核心在哪兒,釐清了問題,別綁架了其他的事物,因為威脅或激將的語言,只會把彼此逼向絕境。
惱人的慣性姿態,在我學習溝通的路上,會不時的回來找我,有的時候我覺察的很快,在問題開始前,就會察覺自己走偏了,但是有更多的時候,我覺察的慢,整條路都走歪了,我才發現自己怎麼又這樣!

還好,不論我什麼時候覺醒過來,我對孩子的愛永遠不變,愛的基礎穩固,覺察就永遠不會太晚,因為愛會一次又一次的把我和孩子的距離持續拉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Disqus Shortname

Comments system

Home Ads

Instagram

Press

facebook

About Metr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