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2月20日 星期一

【親子教養】不管幾歲孩子都知道的事,只有父母永遠不知道

【親子教養】不管幾歲孩子都知道的事,只有父母永遠不知道
正向語言的力量,是我所認知的教養裡,最神奇的魔法。
回想教養孩子的最初,我用本能來教養,所謂的本能,其實就是父母在養育我的方式。我的父親一個人養四個孩子,生活繁雜不如意的事太多,因此面對孩子不聽話,免不了情緒暴躁,因此教養孩子的方式,經常是責罵居多。
大人們總是天真的以為,小孩不乖,只要語言恐嚇或諷刺,小孩就能學到教訓,就學乖了,但每每使用這些脅迫利用的方式之後,大人們永遠只會收到反效果,可是大人們卻一直學不會轉彎,只會拚命的用類似威脅逼迫的語言,不停的用更恫嚇更威脅的口吻,鑽著一樣此路不通的死胡同
一年前,我帶著孩子們回到外婆家吃飯,飯桌上一起吃飯的孩子還有我兩個可愛的外甥和外甥女。外甥是個天真可愛的孩子,個性開朗,但一碰上吃飯,就像遇上世界末日那樣眉頭深鎖,因為外甥不止吃飯慢,還有個含飯的習慣,因此每每在外頭吃飯,總會引來外婆家的大人們關注,甚至言語上的刺激,諸如:「誰能最快吃完,就可以得到糖果」、「你們快吃,吃完我帶你們去外面散步,不要帶XX去,因為他吃最慢」、「XX你怎麼吃這麼慢,下次不要來這裡了,討厭」。這些話語,從狀似鼓勵的利誘到直接式的威脅。
這些語言對孩子們而言,有幫助嗎?事實上,一點幫助都沒有,因為外甥吃飯的速度更慢了,因為他覺得被責罵了,甚至感覺委屈,因為都沒有人看見他的努力。大人們心情難過的時候,都沒辦法好好的振作精神,更何況是孩子?
這些負向的教養方式,無論幾歲的孩子,都非常敏感。
記得三三未滿四歲時的某一日,在褓母家因為玩具不肯借給妹妹玩,而遭到褓母家人言語的刺激,三三被週遭的大人們說成了「小氣」的孩子,明明已經有這麼多玩具了,還不肯跟妹妹分享。
三三聽了不但沒有變得大方,反而變得更憤怒。
當時三三說:「你們都講不好聽的話,我好生氣。」
一個不到四歲的孩子,都能分辨出什麼是好聽的話,什麼是不好聽的話,只有大人永遠不知道(或不願意知道?),繼續一而再,再而三的用自以為高超的說話技巧,諷刺、暗示、指責、威脅孩子,讓親子關係孩子越來越對立。
因此在面對吃飯慢吞吞的外甥,我召喚他來到我身邊,我跟他說:「姑姑有看到你很努力吃飯,先別管姨婆說什麼,我們繼續努力,姑姑陪著你,我相信我們會比平常都快吃完,你覺得好嗎?」
外甥點著頭,像是從內在生出信心那樣,一口接著一口,努力的吃著。雖然速度比不上其他孩子,但至少比平常要快上許多,在他完成吃飯的任務後,我因看見他的進步,而做出欣賞,他感到更自信許多,開心的笑著去玩耍了。
這便是正向的力量。
不止語言,外在教養的行為也影響著孩子的心理。
去年有則新聞,一直讓我耿耿於懷。那則新聞的標題是:「嬰兒的天堂路」。
新聞內容是某個托嬰中心為了訓練八個多月大的嬰兒爬行能力,利用嬰兒依賴大人的本性,在公園裡石子路上,邊崩潰大哭,邊爬向托育人員,只是嬰兒往前爬行的同時,托育人員也不停的後退,手裡還拿著相機,不斷的攝影記錄著嬰兒的爬行影像。
這殘忍又幾近虐待的行為,將會造成嬰孩什麼樣的影響?
有個研究報告顯示,負面的童年經驗會造成海馬迴萎縮(海馬迴掌控長期記憶與情緒各種功能)。
這是什麼意思?
簡單來說,巨大的壓力下,我們大腦會促使腎上線分泌一種名叫皮質酮(corticosterone)的物質。而這種物質,會抑制大腦的海馬迴裡神經滋養因子(簡稱BDNF)的表現,而海馬迴少了BDNF的滋養會造成海馬迴萎縮,這就會導致一個孩子注意力無法集中,一遇到壓力就容易退縮、逃避,學習能力降低,情緒控管失衡,因此BDNF在孩子發展上的關鍵期,非常的重要。
所謂的關鍵期,指的就是「如果錯過了,就幾乎無法補救的發展階段」。
科學家在小老鼠身上做實驗,發現如果小老鼠先天就缺乏分泌BDNF的能力,那麼小老鼠通常出生沒多久就死了。另一項研究還顯示,若在老鼠出生後第九天,將老鼠與鼠媽媽分離一天,居然導致老鼠成年後的海馬迴的BDNF大量減少,可見得負面的童年經驗,將造成未來成長巨大的影響,甚至長期罹患憂鬱症的比例大大提升。
因此新聞畫面裡的孩子,我不知道未來父母得用多少愛與包容才能把這個童年陰影的黑洞補救回來,只希望這則新聞能帶給其他父母與教育者的警覺,記得負向的教養只會讓親子關係對立,成長的關鍵造成不可補救的憾事。
對一個成長的孩子而言,正向的語言會產生出力量,因此,他們需要的永遠是正向的欣賞與支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Disqus Shortname

Comments system

Home Ads

Instagram

Press

facebook

About Metr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