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2月25日 星期六

【親子教養】溝通三步驟


【親子教養】溝通三步驟

和一群媽媽聚會,一個媽媽向我感謝半年前,我改變了她對孩子溝通的方式,讓她和孩子說話的時候,不再只是命令孩子去做那個去做這個,因為孩子不該只是接收指令的機器。
我看著她,腦子裡搜尋不到我到底說了什麼,所以我的臉上應該呈現滿臉疑惑吧?
朋友說:「就是那個『你給我撿起來』類似這種話阿!」
我恍然大悟。
朋友是個疼愛孩子的媽媽,但是在好幾次相聚的時光裡,只要朋友要求孩子去做她希望達成的事時,我總會聽見讓我耿耿於懷的字眼「你給我……」,比如孩子要丟垃圾,卻不小心丟在地上了,朋友會說:「你給我把東西撿起來,丟去垃圾桶。」又或者,在朋友家聚會,散會時,我們都會要求孩子們一起把剛剛玩過的玩具合力收整好,這個朋友又會說「去,你去給我收玩具。」
因為是相處很久的好朋友了,在幾次觀察之後,我終於忍不住問朋友,為什麼要說「你給我撿起來」這種話?難道不覺得「給」這個字詞給人強迫且命令的口吻,會容易讓人不舒服嗎?孩子聽了感受不好的話,很容易產生反彈的情緒,隨著孩子越來越大,可能以後在聽你說話的時候,會表現出非常不耐的情緒和表情。
朋友回應:「我沒想到耶!在家裡我和孩子的爸爸都是這樣講話,難怪我兒子已經像你說的,每次我講什麼都表現非常不耐煩的樣子,原來是我講話的方式不好!那這句話我應該怎麼說?」
我說:「和你的孩子站在一起,用他的目光看世界,你就能明白該怎麼說話了。」
這件事就這樣過去了,因為之後也鮮少聽朋友再用類似刺耳的言語,因此我也就慢慢淡忘了,現在看來,朋友和兒子的應對改善了許多,也不再顯的不耐煩,可見朋友在應對的話語裡下足了功夫,才能改善孩子面對她的態度。
每一次的溝通,就像是站在對岸的AB兩個人,A要對方過河,B會不會過河,A的口吻、態度或說話的方式,都在在影響著B過河去的意願。要怎麼做,B才能放下擔憂,鼓起勇氣過河?這便是親子溝通的關鍵。
其實親子溝通一如所以人際溝通,溝通最終的目標,不是要對方聽自己的話做事,而是要讓兩個人相互理解彼此的想法,在問題來臨時,和對方站在同一位置上,陪著對方面對問題,一起度過問題之河。
所以若將溝通的步驟,劃分為三個步驟的話,依序就會是:1.放下對立(姿態vs語言)2.陪伴孩子(同理)3.一起面對問題,一起想辦法越過問題之河。
因此從上面朋友對孩子說話的方式,我們可以知道,不同的表達方式,會讓孩子產生不同的感受,若表達的方式是正向的,孩子接受到的感受也就會是正向,內在的情緒就會相對穩定溫和,也大大提升孩子願意聽取母親說話的意願。
和朋友聚會結束前,朋友的孩子和另一個孩子恰巧發生情緒上的衝突。原因是,朋友的孩子擅自拿了另一個孩子心愛的貼紙,而且未經主人同意,自作主張的送給了川川,之所以要送給川川,是因為川川向貼紙主人要,但那是主人心愛的貼紙,所以主人並沒有答應,朋友的孩子看到了,想要照顧川川,所以才擅自拿了貼紙送給川川,這個舉動,當然引發主人強烈的憤怒與不快。
朋友把孩子喚回到她身邊,告誡孩子,沒經過主人同意,怎麼可以亂拿別人的東西,這樣做是非常不禮貌的,快去跟別人道歉。
我發現朋友在訓斥孩子時,孩子呈現非常不耐煩的表情,似乎覺得自己又沒做錯什麼。
其實朋友說的沒有錯,不是自己的東西怎麼能亂拿呢?但站在孩子的觀點,其實孩子也沒做錯什麼,因為他眼裡只想著要照顧川川的需求,所以從他的認知看出去,他一定無法覺察錯誤在哪裡。
朋友和他的孩子,各自站在河的對立面,要怎麼解決?
我當時就在旁邊,所以我對著那孩子說:「孩子,我發現你是個非常愛朋友的孩子,你應該是聽到川川想要貼紙,所以特地將貼紙給川川的吧?我看見你對朋友的情意,你對朋友真好,川川真幸福。只是呀,貼紙的主人也是你的朋友,那貼紙是他的,而現在主人生氣了,我比較好奇你該怎麼處理貼紙主人生氣的情緒?因為你是那樣愛朋友的,要怎麼處理比較好呢?」
孩子聽了我的話,知道我是正向看待他的價值,臉上的表情有自信許多,接著就立刻轉身進入房間去找貼紙主人去了。雖然我並不知道他最後有沒有道歉,但我知道,我讓他有個覺察,川川和貼紙主人兩個都是他的朋友,他對川川好,不能意味著就能理所當然的傷害另一個好朋友,所以他往後對這類的問題,應該能特別謹慎。
若要分析我對這孩子說話的方式,就是標準的溝通三步驟:
1.我沒有指責孩子搶別人的行為,所以我和這孩子沒有站在對立狀態的機會
2.我正向欣賞了孩子的資源,搶貼紙其實是為了照顧另一個朋友,我選擇與他站在一起
3.但被搶走貼紙的孩子,也是他的朋友,現在心情不好我們該如何處理?
簡單的三個步驟,讓溝通更簡單。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Disqus Shortname

Comments system

Home Ads

Instagram

Press

facebook

About Metr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