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月3日 星期三

【你懂孩子嗎?──三個母親的風景】

【你懂孩子嗎?──三個母親的風景】

結束在馬來西亞的工作,想起我在第一場講座時,在上台演講前,將原本的主題:「你懂孩子嗎?」,以「我懂我自己嗎?」作了另一觀點的詮釋。

是阿,想要理解孩子之前,我們務必得先理解自己,才有可能懂孩子,懂自己的情緒為什麼波動,是在哪個環節受什麼樣的影響,在理解自己之後,才有可能讓自己澄清得如一面水鏡,也才能真正映照出孩子行為下的訊息。換句話說,我們無法理解自己,那就永遠不可能真正貼近孩子。

這是什麼意思?

回台的這兩日,恰巧遇見三位母親分別與孩子的互動,剛好可以回應此觀點。

其一:
前日,我帶著生病的川川和一一到診所候診,由於我和一一已經累壞了,坐在椅子上假寐,川川則在一旁看書。

一旁有位母親帶著女兒也來看病,女兒很高,大約已經國一了,女兒看完病,逕自到櫃臺領取領藥單,準備自己拿著藥單去隔壁藥房領藥。

這時母親說話了。

母親:XXX,你在幹嘛?

女兒:沒幹嘛阿,拿藥單,去隔壁領藥阿!

母親:不准去!

女兒:為什麼?

母親:我說不准去就不准去,藥單拿來給我。

女兒猶豫。

母親嚴厲:我叫你藥單拿來給我!

女兒無奈,只得將藥單拿給母親。

母親:現在把這本書拿回去放。

女兒:為什麼?

母親:沒有為什麼,你怎麼這麼多原因,叫你放回去就放回去,你少囉唆!

女兒:喔。(拿書回櫃子上放)

母親:現在,回來坐好,快點!立刻坐好。

女兒:喔。(女兒默默的回來坐好。)

這一位母親,是一位有權威的母親,希望女兒凡事不要過問太多,只要乖乖聽她的就可以了,只要女兒發出疑惑,母親就無比的不耐且惱怒,但為什麼會她會如此惱怒,可能連她自己都不甚明白,當然她也就對女兒到底在想什麼,一點想要理解的慾望都沒有了。

在旁人看來,女兒表現得自然,看完病,當然就是到櫃臺領藥單,到隔壁領藥,但對母親而言,就無比的不耐,她需要用非常高壓強硬的態度管制女兒的行徑,但母親究竟是發生了什麼事?若她能真正理解自己,也許再面對女兒的行徑,就不會有這麼多的憤怒情緒,而能用比較中性的口吻來對女兒說話。

其二:
送川川去幼兒園時,川川另一同學與她的母親碰巧也同時一起進教室。

川川進了教室,我遂將川川的睡袋放置好,將藥袋放於老師規劃的籃子裡,接著轉頭,等著川川將鞋子脫好,等著她將鞋子放在鞋櫃裡,等她收整好書包,掛好自己的外套。我靜靜的等著,等著川川的節奏,川川最後打理好自己以後,轉頭跟我擁抱,說再見,我抱抱她,跟她說再見。

一旁的母親,則不時傳來催促的聲音。

母親:XX,你在幹什麼?轉過來,不要動,我弄一下你的頭髮。

女兒晃神。

母親:XX,快點把鞋子放好,你在幹什麼?發什麼呆?
女兒動作緩慢。

母親:我要走了喔!聽到了嗎?
女兒想事情出著神。

母親:我都要走了,你還不快點進去把鞋子放好,把書包放好,還有把餐袋拿去放在位置上,還有把衣服掛起來,你到底聽到了沒有?

女兒回神,回應母親:有啦,我現在就在放鞋子阿!你沒看到嗎?

母親:那你動作還這麼慢,我要走了啦,動作快一點啦,聽到了沒?我走了喔!

母親說了好幾次,「我要走了」,但將走未走之際,始終放不下女兒,彷彿害怕女兒行為緩慢,害怕女兒記性不好,害怕女兒不知道該做好哪些分內的事,因此在我離開前,那位母親仍舊神情緊繃的盯著女兒一舉一動,即使轉身要走,也欲走還留的無法真正離去,頻頻回頭,叮嚀女兒該作的事還有哪些。

母親究竟是曾經發生過什麼,無法相信女兒會將事情做好?還是,母親擔憂孩子和自己一樣?因為於我而言,母親比女兒粗心些,因為她轉身要走時,手上仍舊掛著孩子要用的睡袋,遲遲忘記放下來交給孩子。

其三:
離開幼兒園,下樓梯時,在樓梯口,遇到另一對母子。
兒子上樓梯時,突然停了下來,母親走在後頭,不明白兒子作什麼停了下來。

母親:上去呀!幹嘛不上去?

兒子扭捏,喊著:好熱。

母親:教室快到了,上去就會比較涼。

兒子:不要,我現在就好熱。

母親:不然你想怎樣?

兒子:我要脫外套。

母親:不要在這裡脫,先進教室再說。

兒子:不要。

母親:拜託你忍一下啦,進教室再脫啦。

兒子:不要,我現在就要脫。

母親:拜託啦,我手上這麼多東西,你脫下來,我會很麻煩捏。

兒子不予理會母親,逕自拉開夾克,將外套脫去。

母親:吼,你很奇怪捏,一定要現在就脫,難道就不能等一等再脫嗎?

走過這位母親身邊時,我腦子裡想的是,母親嘴上說的奇怪,當然指的是兒子不明就裡,不懂得脫衣服的時機,但,真正奇怪的是兒子嗎?兒子已經說了幾次很熱,而母親要求孩子不要脫外套的原因,皆不是為兒子想,而是為自己手上東西太多而想,究竟誰才是那個需要被好好理解的對象呢?

有時和孩子相處,大人看待孩子的行為,容易勾起大人的情緒,這不全然都是孩子的問題,有很多時候,是大人們自己看著孩子的行徑,會不小心勾勒起不愉快的回憶,或童年的傷痛,或不公平的事情,因此,想瞭解孩子的行為,大人們恐怕得先理解自己,究竟是在什麼地方,什麼情境,被孩子的情境牽動著情緒,那原因究竟所為何來?這有不僅有助於父母理解自己,更是理解孩子,貼近孩子的重要環節。

但是,同樣擁有母親身份的我,得為母親這角色說一句,母親這個職位,要張羅的要顧忌的要牽掛的,成千上萬的因素,都考驗著母親的意志力與覺察力,因此,適時的抽離,適時的給自己放個假(體貼的丈夫們,請每週或每個月至少讓太太走出家庭,放風休息一會兒),這是非常必要的時光呀!那將會讓母親重新體驗平靜,找回母親與孩子,孩子與家庭間的關係與適當的距離,畢竟人無法在高壓的環境下持續緊繃的工作10年以上都不休息呀! 

======================

【李儀婷的親子教養與溝通工作坊】
課程總表https://ez2o.com/54ZfT

課表:
1. 一秒讀懂孩子的情緒(非語言訊息):理解冰山理論
2. 三步驟解決親子&手足衝突:薩提爾模式的應對姿態
3. 五分鐘學會親子對話引導術:一致性的溝通姿態
4. 教養最終極的核心:建立孩子自我價值

場次:
高雄場:2018.3.17(六)https://ez2o.com/0b5uB
台北場:2018/04/14(六)https://www.accupass.com/go/familly1

#李儀婷的親子教養部落格https://goo.gl/XftzVi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Disqus Shortname

Comments system

Home Ads

Instagram

Press

facebook

About Metro